介 休 绵 山
这则记载说明,春秋名臣介子推不言禄功,隐居今介休绵山,晋文公三面放火逼其出山,误焚子推母子,介休即是为纪念介子推的贤德而得名的。介休民间传说,清明节祭扫和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也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说文解字》说:休,荫庇也。介休,就是以介子推的贤德懿行荫庇福佑一方生民的意思。如今,介休绵山已建成以纪念介子推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以“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的名义,跃身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生意红火,游人不绝。远古先贤确实不负所望,荫庇福佑了一方生民。
故事是美好的,当地人民也愿意相信,这流传千年并已形成独特文化传统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但故事就是故事,即便扎根民心、载入方志,也未必就是史实。
查阅史料可知,终文公之世,晋国的势力范围只扩展到霍山以南地区。整个春秋前期,霍山以北俱为戎狄部落所居。双方时有争战,但晋人始终未能越过霍山一步。晋人进入晋中盆地的最早记载,是晋大夫“士会食于随(今介休东)”。士会于公元前601年将上军,始为晋六卿。公元前593年代荀林父为中军帅,位上卿。也就是说,“士会食于随”最早也是公元前601年以后的事。而介子推于绵上“隐而死”(《左传》),是公元前636年的事。其时,霍山以北介休一带仍为晋国宿敌戎狄部落所控制,介子推是辞功隐居,不是负罪潜逃,用不着背着母亲从夏县颠沛流离、千里北上隐于敌国,如果那样,就不是隐居,而是叛国了。而且,晋文公也断不能大摇大摆地越过霍山到戎狄控制的绵山寻人放火、分封祭田。
背 母 赴 绵 上
二、介子推隐居的“绵上”到底在哪里?
关于介子推隐居的“绵上”到底在哪里,自古说法颇多,主要有三种:介休绵山说;翼城绵山说;万荣孤山(古称介山)说。近年又出现了沁源绵竹山的说法。虽都言之凿凿,但却俱无实证。这些说法中,又以介休绵山说最盛。介休人还据此成立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修建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搜集展示了大量关于介子推和晋文公的史料、传说和与之有关的民俗文化,但涉及到“绵上”确切位置的力证却始终不见。
翼 城 绵 山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于夏县裴介村,晋国的都城在绛县。就常理推断,介子推辞功退隐乃光明正大的堂堂之举,且有老母在堂,不便远游涉险,就近寻觅隐居之地,侍奉老母安享晚年,应是合情合理的选择。而且,只有“绵上”位于晋国腹地,晋文公的寻人、封田之举才能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上说,万荣孤山说和翼城绵山说或更具可能性。
万 荣 县 孤 山(古 称 介 山)
三、介休名称的由来
关于介休名称的由来,笔者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见诸史料的介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中期的“士会食于随”。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在今介休东北设邬[wū]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在今介休境内置邬县和界休县,均属太原郡。这是“界休”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但不是“介休”而是“界休”。王莽新朝时,界休改为界美。东汉建立后,恢复旧称。西晋时,大学者杜预注《左传》说:“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臆断说介子推死于界休境内的绵山上,因此,“界休”当为“介休”。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这样介休就诞生了,这片土地也由此和介子推联系在了一起。
杜 预 像
四、杜预其人
杜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文治武功,多有建树,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配祀的人。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时人誉之为“杜武库”,赞誉他无所不知。杜预博学,但也不乏主观臆断,比如他在《春秋左氏传集解》中点评台骀治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 tài)原”时,就想当然地说:“大( tài)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全然不知台骀开辟的“大( tài)原”其实是临汾运城大平原,而那时的太原地区还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晋阳湖。但由于他位尊声显,无人敢于质疑,便以讹传讹,于是台骀便莫名其妙地成了龙城太原的“肇始先祖”。而在介休的问题上,杜预显然是犯了同样的毛病。当然,这个毛病也同样为介休人民做了一份特殊的“文化贡献”。
五、结语
如今,关于介子推隐居之地的属地之争还在继续,关于介子推的各种传说也还在各地演绎流传。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文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进,曾经的故事是否真实客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更重视的是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有益于当今时代的养分,充实时代精神,涵养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传扬介子推这位忠义之士,真正追慕的其实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正精神和“洁身自好,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
本期编辑:顾小黎
太原市图书馆
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中段23号
馆员读史(12)▏交城山交城水,不在交城在古交
馆员读史(11)▏春秋战国划代的历史迷局(下)
馆员读史(10)▏春秋战国划代的历史迷局(上)
馆员读史(9)▏晋祠号称“唐叔虞祠”,为何正殿供奉的却是“圣母娘娘”?
馆员读史(8)▏沧海桑田话太原(下)——太原为什么称之为“龙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