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营,一定离不开数据。
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着数据反馈展开的,不能随便拍脑袋。
但对很多运营新手来说,看到CTR、CPM、DAU、GMV这些眼花缭乱的词可能就直接懵了,意思都搞不懂,更别说用他们来分析了。
不过别担心,总结了运营最常用的分析指标,详细列出了每项指标的价值与分析思路,并按照用户生命周期进行归纳、整理。适用于互联网产品,包括电商、内容平台、工具类App等等,供大家参考。
一、用户获取(Acquisition)
找到你的第一批用户
用户获取是产品运营的第一步,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并且让他们愿意尝试。这一步做不好,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1. 渠道曝光量
推广内容被浏览的次数,通常用PV(页面浏览量)来衡量。
举个例子来说,你在抖音上投放了一个广告,这个广告被用户看到了1000次,那么这1000次就是曝光量。
曝光量是用户获取的起点,没有曝光,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点击和转化。但曝光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效果好,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看。
2. 点击率(CTR)
CTR=广告点击量/曝光量× 100%,用来衡量广告吸引力。
咱们接着用刚才提到的抖音广告的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广告被看到了1000次,其中有100人点击了进去,那么CTR就是10%。
点击率直接反映了用户对广告的兴趣程度。如果点击率低,可能是因为广告设计不够吸引人,或者广告内容与目标用户不匹配。
3. 转化率
用户完成目标行为(如下载、注册)的比例。
转化率 = 完成目标行为的用户数 / 点击广告的用户数 × 100%
假如有100人点击了广告,其中有20人完成了下载,那么转化率就是20%。
转化率是衡量用户获取效果的关键指标。曝光量和点击率再高,如果用户不愿意下载或注册,那你做的一切都是白费。
4. 获客成本指标
获客成本是衡量获取一个用户需要花多少钱的关键指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CPM(千次曝光成本):广告主为获得1000次曝光所支付的费用。
CPC(单次点击成本):每次用户点击广告的费用。
CPA(单次行为成本):用户完成一个目标行为(如下载、注册)的成本。
CAC(用户获取总成本):获取一个用户的总成本,包括广告费用、人力成本等。
如果你花了1000元在抖音上投放广告,获得了1000次曝光,那么CPM就是1000元;如果有100人点击了广告,那么CPC就是10元;如果有20人完成了下载,那么CPA就是50元。
获客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如果获客成本过高,那即使用户数量增加,也可能导致亏损。所以对运营人来说,这是要重点关注的指标。
5. 日新增用户数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每天新增的用户数量,通常分为自然增长和推广增长。
如果昨天,你的App自然增长了100个用户,通过推广又增加了200个用户,那么日新增用户数就是300。
日新增用户数反映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推广效果。自然增长主要靠口碑传播,而推广增长则需要投入资源。
6. 一次会话用户数
新用户仅打开一次即流失的比例,主要用于防刷量。
100个新用户中,有30个只打开了一次就再也没回来,那么一次会话用户数的比例就是30%。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虚假用户,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二、用户活跃(Activation)
让用户真正用起来
用户获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让用户真正活跃起来,这样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
1. 活跃用户数
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数量,常见的有DAU(日活跃用户)、WAU(周活跃用户)和MAU(月活跃用户)。
活跃用户数是衡量产品受欢迎程度的关键指标。DAU越高,说明产品越受用户欢迎。工具类的to c产品通常会重点关注这一指标。
2. 活跃率
DAU/MAU,用来衡量用户粘性。
活跃率越高,说明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越高。一般来说,活跃率超过20%是比较健康的。
3. PV/UV
PV(页面浏览量)和UV(独立访客数)的比值,反映用户在产品中的活动量。
PV/UV越高,说明用户在产品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对产品的兴趣越高。
4. 用户会话(Session)
用户单次访问行为的集合。网页端默认30分钟为一个会话,App端默认5分钟。
用户打开App,浏览了几个页面,然后退出,这就是一个会话。
会话数量和会话时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
5. 平均访问时长
用户单次会话的持续时间。
用户平均每次使用App的时间是10分钟,那么平均访问时长就是10分钟。
这项指标对于内容类或社交类产品更加重要,平均访问时长越长,说明产品越能吸引用户。
6. 功能使用率
用户使用产品核心功能的比例,如点赞率、评论率、播放完成率等。
这项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对产品核心功能的接受程度。如果某个功能使用率低,那就得采取优化措施了。
三、用户留存(Retention)
让用户留下来
拉来用户、让用户活跃起来还不够,还得让用户留下来,这才是硬道理。要是用户用了几次就跑,那产品肯定做不长久。
1. 留存率
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仍然使用产品的比例。通常关注以下几个管件时间点:
次日留存:新用户在注册后的第二天仍然活跃的比例。
7日留存:新用户在注册后的第七天仍然活跃的比例。
30日留存:新用户在注册后的第三十天仍然活跃的比例。
举个例子来说,100个新用户中,第二天还有40个活跃,那么次日留存率就是40%;第七天还有20个活跃,那么7日留存率就是20%;第三十天还有10个活跃,那么30日留存率就是10%。
留存率是衡量产品是否具有长期吸引力的关键指标。根据Facebook广告投放法则,次日留存40%、7日留存20%、30日留存10%是比较理想的。
2. 流失率
流失率 = 1 - 留存率,用于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
流失率越高,说明用户流失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较短。
3. 回流用户
流失后重新活跃的用户占比。
100个流失用户中,有10个重新活跃,那么回流用户占比就是10%。
回流用户占比高,说明产品有一定的吸引力,用户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重新回来。
4. 跳出率 vs 退出率
跳出率:用户仅浏览一页就离开的比例,主要用于落地页优化。
退出率:用户从特定页面离开的比例,主要用于页面内容优化。
如果你的落地页的跳出率是50%,那说明有一半的用户只看了一页就离开了。
这2项指标可以帮我们优化页面,让用户更愿意停留。
四、营收变现(Revenue)
把用户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
做运营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商业化盈利。用户再多、活跃度再高,要是不能变现,那产品也做不动。营收变现,说白了,就是得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
1. 交易用户指标
这是衡量产品商业价值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收入的多少。
活跃交易用户数: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支付或下单的用户数量。
如果一个月内有1000个用户完成了至少一次购买,那么活跃交易用户数就是1000。
这个指标反映了产品的实际购买力,是营收的基础。
付费率:付费用户数与活跃用户数的比例。
付费率 = 付费用户数 / 活跃用户数 × 100%
付费率越高,说明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强,商业价值也越高。
2. 收入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产品的盈利能力。
GMV(成交总额):一定时间内所有订单的总金额,包括未支付的订单。GMV是衡量交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完全等于实际收入。
实际收入 = GMV - 退款金额
实际收入才是产品真正能拿到手的钱,是衡量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每个活跃用户平均贡献的收入。
ARPU = 实际收入 / 活跃用户数
ARPU越高,说明每个用户的价值越高。
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每个付费用户平均贡献的收入。
ARPPU = 实际收入 / 付费用户数
ARPPU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付费用户的消费能力,是优化付费策略的重要依据。
3. 复购与忠诚度
这是衡量用户长期价值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可持续性。
复购率:消费≥2次的用户占比。
复购率 = 复购用户数 / 总付费用户数 × 100%
复购率越高,说明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越高,长期价值也越大。
回购率:上期用户本期仍消费的比例。
回购率 = 本期仍消费的用户数 / 上期付费用户数 × 100%
回购率反映了用户对产品的长期兴趣,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
退货率:退货订单数与总订单数的比例。
退货率 = 退货订单数 / 总订单数 × 100%
退货率越低,说明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越好。
五、传播推荐(Referral)
让用户帮你找用户
你自己夸产品一百句,不如用户评价一句“靠谱好用”。把客户变成你的自来水,成本低,效果好。想要做好用户自发传播,盯住下面这几个指标:
1. K因子
指的是平均每个用户带来的新用户数。当K因子大于1时,产品就可以实现自传播。
公式:K = 邀请数 × 转化率
我们假设每个用户平均邀请了5个人,其中有1个人转化成了新用户,那么K因子就是1 × 5 = 5。
K因子越高,说明产品的传播能力越强。如果K因子大于1,那恭喜你!产品有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2. 分享率
这个很好理解,分享率高,说明用户对内容或活动的认可度高,传播效果也会更好。
分享率 = 分享次数 / 用户行为次数 × 100%
3. 活动指标
做好用户自传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搞活动。活动开展和结束复盘时,重点关注下面2点:
活动曝光量/浏览量:活动页面被浏览的次数。曝光量高,说明活动的推广效果好。
参与率:参与活动的用户数与活跃用户数的比例。 参与率高,说明活动对用户的吸引力强,能够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
六、商品与供应链
电商运营重点关注的指标
如果你是做电商运营的,那这一模块要重点关注下。无论你做的什么品类,商品和供应链管理一定是你运营的核心环节,这2者直接关系到了用户体验和公司的盈利能力。
1. 购物篮分析
做电商的应该没有不知道这个购物篮分析的吧?这是分析用户购买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商品组合。就像你如果下单了洗衣机,平台会给你推送洗衣液,那你会不会顺手买一套呢?这就是购物篮的原理——通过研究用户消费数据,将不同商品之间进行关联,并分析商品之间的联系。重点关注下面这2项指标:
连带率:是指平均每笔交易中售出的商品数量。
连带率= 销售件数 / 交易次数
如果说你的店铺每成交100笔订单,平均能卖出150件商品,那么连带率就是1.5。连带率越高,说明用户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客单价也越高。
关联规则:通过分析用户购买行为,找出商品之间的关联性。如果很多用户在购买A商品时也购买了B商品,那么A和B就是关联商品。关联规则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商品推荐,提升销售效率。
2. 进销存指标
直接关系到商品的供应和销售。一般来说,看下面这5个就够了:
SKU/SPU:SKU(Stock Keeping Unit)是商品管理的最小单元,SPU(Standard Product Unit)是商品的标准化信息集合。打个比方来说,一件T恤有不同颜色和尺码,每个颜色和尺码组合就是一个SKU。SKU和SPU管理得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库存和成本。
售罄率= 销售量 / 库存量。售罄率越高,说明商品的动销速度越快。
折扣率= 实际收入 / 标准金额。折扣率越低,说明利润越高,但可能会影响销售量。
库存天数= 当前库存量 / 日均消耗量。库存天数越短,说明库存周转快,资金占用少。
七、用户价值精细化运营
在互联网产品运营中,用户价值的精细化运营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深入了解用户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也能最大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说白了,就是要让每个用户都“物尽其用”,让高价值用户更忠诚,让潜在用户变成大客户,让流失用户重新回来。
1. RFM模型
RFM模型是用户价值分析的“利器”,通过3个维度来帮我们评估用户价值。
R(Recency):用户最近一次消费的时间。R值越小,说明用户越新,对产品的兴趣越高。如果R值太大,那用户可能已经流失掉了。
F(Frequency):用户消费的频次。F值越高,用户越忠诚,对产品的依赖度越高。
M(Monetary):用户消费的金额。M值越高,用户的价值越高,对产品的贡献越大。
综合来看,RFM模型能帮我们把用户分个三六九等。比如,R值小、F值高、M值高的用户,就是我们的“超级VIP”,得好好伺候着;要是R值大、F值低、M值也低,那可能就是“僵尸用户”,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来唤醒他们。
2. 用户分层指标
用户分层,就是把用户分成不同的“档次”,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核心就是“抓大放小”,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能给产品带来价值的用户身上。要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效果都出不来。
忠诚指数 = 用户消费频次 / 行业平均消费频次,忠诚指数越高的产品,越值得我们投入资源。
流失指数 = 1 - 忠诚指数,或者通过预测模型来计算。如果用户A的忠诚指数是1.67,那么流失指数就是1 - 1.67 = -0.67。(负值说明用户忠诚度很高)
价值指数:综合R、F、M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举例来说,用户A的R值是3,F值是5,M值是1000,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价值指数是85分(满分100)。价值指数越高,说明用户对产品的整体价值越高,是我们运营的重点对象。
3. 北极星指标(NSM)
就是你产品最重要的那个目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运营一定有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它就像北极星一样,帮你指明方向,因此被称为“北极星指标”。比如滴滴的北极星指标是日订单数,知乎的北极星指标是问答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个人建议:
别贪多: 指标成千上万,不可能每个都要看。根据你的业务阶段和核心目标,抓住最关键的两三个指标就够了。如果你的产品处于初创期,那通常需要更关注“留存率”和“获客成本”;增长期,一般看“活跃率”和“分享率”;成熟期,就重点看“复购率”和“ARPU”。
理解业务是前提: 指标只是工具。你对业务的理解,永远大于你所掌握的数据技巧。真正理解你的用户是谁?他们为什么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核心价值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 这些业务理解不到位,看指标就是“盲人摸象”。举例来说,一个孕产工具APP,用户留存率天然会随着孕期结束而下降,这是正常的,不能生搬硬套社交APP的标准。
看趋势,看对比: 单个数字意义是有限的。今天DAU是100万,是好是坏?得看昨天是多少?上周是多少?去年同期的数据呢?和竞品比呢?指标的生命力在于对比和变化。
深挖原因: 如果发现指标异常了,别只停留在表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哪个渠道出了问题?是哪个功能更新导致了?还是市场大环境变了?结合用户反馈、行为日志去深入分析,找到根因,才能有效行动。
总结
运营之路,就是和这些指标不断打交道、不断理解用户、不断调整策略。指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是产品迭代的方向。希望我这一周的总结,能帮你少走点弯路,看懂数据背后的价值。